malaysiakini logo
story-image
ADS

希盟政府设立“希望基”金,被好一些人讽刺,说是他们在野时期“美禄罐文化”(向人民募款)的延伸。事缘有人在众筹平台上发起捐款救国运动,政府于是顺水推舟,为民间自愿发起的筹款运动开辟正式的渠道。而按照首相马哈迪在5月30日的记者招待会宣布,“希望基金”的設立,是为了让爱国者有渠道捐款,以改善国家财务状况,减轻国家负债,达到“救国”的目的。

由政府主动号召人民“捐款救国”,骤眼看会有各种弊端。最起码,这会给人一种国家已经水深火热的阶段,给市场传达一个不良讯号,让投资者产生对马来西亚前景惨淡的预期进而减少投资。明显的例子,是坊间爱拿1998年韩国的捐款运动来作比较,当时韩国遇到的是几十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和今天马来西亚面对的问题有大分别。对设立该基金的批评,《当今大马》报导的“捐款救国到底有什么问题?!”一文说之已详,本文不赘。

我要提出的問題是,身经百战的马哈迪难道不知道推出这样一个筹款运动,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影响吗?新政府内人才济济,为达“百日新政”还请来了五位身怀绝技的“老人”组成“长老会”(Council of Elders,也称Council of Eminent Person,当今大马译为“耆老理事会”),难道马哈迪没有咨询过他们?

在这样的前提下,新政府还推出“希望基金”,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认为,单凭官方说法(即让爱国者有正式渠道捐钱)是不足以解释释新政府为什么要设立该基金的。而马哈迪就任以来每一步棋都走得很对,推出“美禄罐”的背后一定有他的算盘。这个算盘是怎样算的呢?

我对政府推出“希望基金”的解释是:非常时期,非常手段。

希望基金的“节流”效果

现时国家面对庞大的债务,而债务是因为政府开支而起。政府要有开支,当然就要先有收入。一般来说,政府的收入来源,一是税收,一是举债。前朝政府推出消费税,是要向广大的民众收税,增加政府收入。

理论上,政府如果可以将收入用得其所,把经济搞起来,那增加一点税收,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但,在看得到政府的财政预算案上,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政府开支,用在支付庞大的公务员团队和退休公务员身上。

新政府清楚知道过去政府的开支,大部分花在了公务员身上。于是,马哈迪甫一上任,就宣布部长减薪10%,然后再砍掉几个架床叠屋的官僚机构(比如陆路交通委员会SPAD)。不过,部长薪水只是政府支出很小一部分,而不少原本隶属于那些官僚机构的公务员也只会被派到其他部门,不会被裁退。因此,目前的措施,只能说是杯水车薪,缩减不到多少开支。

马哈迪知道,真正要能省下公务员的行政开支,需要更多政府下面层级的人响应减薪。身为政府,要怎么做呢?继续砍官僚机构,或者强势减薪?公务员怨声载道,反风大起,下届大选重投国阵怀抱怎么办?

“希望基金”于是可以起到一个效果,就是让公务员“自发”地把部分收入“捐还”给政府,在效果上就类同于减薪。可不是吗?槟州政府已经带头减薪,把钱每个月固定地投到基金里去。这可能会对其他州政府产生压力(peer pressure),继而跟着把薪水固定地投到希望基金里去。

从这个角度看,“希望基金“是政府另类的“节流”方式,而不只是要筹款“开源”。

希望基金的“開源”效果

另一边厢,马来西亚还有很多看不到的贪污腐败,把原本应该属于国家,或者属于人民的收入,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蚕食掉了。贪污腐败源自于讯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讯息不对称是所谓代理人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的中流砥柱。简单地说,因为代理人(agent)掌握的资讯比托管人(principal)多,他们有极大的诱因去欺骗托管人。

换到真实世界,情况就复杂得多了。复杂是因为涉及的层面广,但是简单的理论同样适用。政府对于人民,政府是代理人,人民是托管人;部长之于首相,部长是代理人,首相是托管人……每一个层级,都有各自的代理人和托管人。代理人如果将讯息透明地向托管人披露,那就不会有讯息不对称的问题。问题就在于,代理人会想尽办法去隐藏真实的讯息,以便可以浑水摸鱼,贪到一笔。

马哈迪曾担任过22年的首相,不会不知道政府各层级的贪污普遍存在,也不会不知道朋党依靠政治关系,榨取了政府和人民很多钱。问题是,身为政府,要怎么做呢?大肆逮捕贪官,恐怕费时费力,穷极十几、二十年都抓不完,而给市场造成的动荡,只会更加剧烈。

于是,我大胆地推测,政府设立“希望基金”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要官员(当然只一部分)自发的把涉及到贪污得来的财富,交给政府。从这个角度看,“希望基金”是一个“开源”的方式。这点,比上面提出的公务员减薪较难验证,就看财政部长会不会披露捐款者的细节。

新政府上台以来,几乎每天有新动作,国家局势瞬息万变,非常好玩!我用上一些经济学法门作出以上推断,看来可以推得准!
 

的其他作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