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aysiakini logo
story-image
ADS

【林晃昇纪念特辑】

1975年,董总主席林晃昇先生等人以大而无畏的精神推动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自此奠下华文教育的重要里程碑。43年后的今天,华人社会仍旧坚守华教堡垒和传承中华文化使命,继续守护华教先辈的期许和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和半个世纪以前不同的是,今日华人社会已经培育三株开花的铁树,即南方大学学院、新纪元大学学院和韩江大学学院,完成华社终日引颈翘望的“完整华教体系”。外加中国和马来西亚近年来的密切往来,在教育域上除了互相承认大学文凭外,中国和台湾也提供大量名额和数额的奖学金予马来西亚莘莘学子,间接提升华文教育的地位。

由此可见,这个从华小升到华文独立中学,然后进入本地华文大专或到中国、台湾等大学深造的华文教育制度,其完美的衔接似乎预告着本地华文教育的未来、优质与卓越。

新兴私立学校崛起

由于社会整体发展和变迁,近十多年来马来西亚教育体制产生许多变化。国际学校、私立学校、家庭式学校等机构崛起,他们当中多有实力雄厚的财团背后支持,除了可以提供“素质教育”和似乎优于统考文凭的国际文凭外,同时也可提供全球大部分的升学网络,中文地区亦在其列。

根据教育部分别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马来西亚教育数据要点》所提供有关私立教育机构及其学生人数的统计,或可粗略窥探马来西亚私立教育的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的数据,不难发觉私立教育机构增长的趋势,集中体现在“小学-中学两段式“的教育领域,而该领域的教育机构是国际学校。由于没有取得有关国际学校里各族群学生的比例和数据,无法分析该学校是否也吸引许多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去学习。

市井一般有流传这样有趣的说法,如果经济能力许可,华裔家长都会把孩子送往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虽然目前无法印证这样的说法,但似乎在挑战华人社会中有关华文教育较优质的假设。

究竟华文教育的素质教育是否是在栽培能够掌握三种语文、贯彻中华文化美德、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实行有教无类,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随着国际学校教育的崛起,“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IGCSE)越来越受到家长的欢迎,加上该文凭某些灵活性的机制,如学生可依据其语文科能力选择适合的水平考试等,似乎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未来也或将对统考文凭带来不可忽视的挑战。

借助开放政策发展

回顾华文教育的发展轨迹,华社经常强调华文教育的完整,其实这是相当被动的发展。以上述三所民办华文大专为例,1990年代,时任首相的马哈迪为推动马来西亚成为全球教育中心,因而采取教育开放政策,准许私人机构以公司方式开办及经营私立学院。

因此,这三所民办华文大专院校始能应运而生,不像1960年代时期华社争取开办“独立大学”般备受争议。与此同时,规范迅速林立的私立学院及其教育质量,政府通过《1996年私立高教法令》,也为后来在2000年至今的许多私立学院升格成为大学学院和私立大学设下一定的标准。

南方大学学院(2012年8月10日)、新纪元大学学院(2016年12月30日)和韩江大学学院(2017年10月25日)也随着许多私立学院之后升格成为大学学院。无论如何,这三所民办大学仍需至少五年的行政运转,才能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并接受评估其成为“大学”的资格。

全球大学市场挑战

从另一个侧面而言,铁树纵然开了花,但这朵花要该如何呵护和欣赏,仍然是华社的一大挑战。在国际化大学素质排名如THE、QS的影响之下,全球大多数的大学为了学生来源、研究经费、行政拨款等诸多原因,各施各法,以便挤进全球百大之列。

马来西亚国立及私立大学也乐此不疲,其中所投入的财力和人力更是难以想象,如果将来华社民办的三所大学学院转为大学后,会否也将无可避免地卷入排名的迷思之中?

华文教育在这片土地扎根逾两百年,历经风雨却始终未见美丽的虹影。华文教育不仅要面对来自国内种族文化议题的挑战,同时也必须接受同样具备提供优质教育和师资能力的各个阶段的私立教育机构的挑战。

华教在无休止的挑战中不断地运动,除非有新的突破,否则将像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周而复始,永远也摆脱不了悲剧般的命运。



何启才博士,马大中文系高级讲师

本文为“纪念林晃昇逝世17周年公祭暨华教行”系列文章之一。由董总及雪隆董联会组稿,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组织立场。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

的其他作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