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aysiakini logo
story-image
mk-logo
专栏
读书人的书单(三):<br>要改变社会先改变自己
ADS

编按: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全球各地展开系列纪念活动。4月23日是他的生日也是忌日,联合国将这天定为“世界书香日”。《当今专栏》邀请数位“读书人”与读者分享阅读旅程,推荐书单,冀能以知识的力量建起自己的理想国。

当我还在劳工团体工作的那几年,我和其他同事会固定地举办内部读书会,读书不为休闲,也不纯为自我增值,那更像是集体的练功习武,处理自己的无知。平日的工作里会碰到许多劳工问题,但是处理一个个劳资纠纷个案以外,我们期待着能实现怎样的社会改变,思考议会民主是不是最好的制度?中国的改革应该朝什么方向?我们作为一个劳工团体,有什么角色等等。

读书与讨论是为了处理方向的问题,而我们一起读的都是左翼书籍,有历史,也读原典,像《韩国工人阶级的成长与抗争简史》。韩国的民主化走得艰辛,工人运动在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却最后被议会民主吸纳消解。我们想从别人过去的经验里,抽取可以参考的养分,或窥探他们当时是如何回应我们现在正在挣扎的问题。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巴西教育家Paulo Freire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也是我们会反覆阅读讨论的书籍。而除了讨论阶级,我们也希望能看到阶级里的性别问题,所以像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者Bell Hooks的《激情的政治:人人都能读懂的女性主义》,这种简单易懂又能震撼人心的作品,也是非常好的性别研究入门书。

边阅读边解答疑惑

离开香港,到马来西亚生活以后,没有了固定的读书会友伴,读书就变成是很个人的事了。但也因为在马来西亚,接触的世界又很不一样了。宗教种族、身份认同、原住民问题等,都是我认知以外的事物,再加上有较多的机会到外地旅行,深感世界很大,所认识的很少,所以读书的兴趣开始更多与国际有关,但也离不开人文,边阅读的过程里好像也边解答了我的问题。

今年初的台湾大选,我在一场由当地劳工团体主办的游行里,碰到一位来自以色列的大叔。他来台旅游,不懂眼前发生何事,好奇地想跟我了解。后来在闲谈间,大叔知道我曾去过以色列,颇为激动地向我说了很多他作为一个以色列人、一个军人的以巴观点:以色列一个小国如何被敌人重重包围、巴勒斯坦人又是怎样的残暴狡猾……我尝试去听,却听不下去,但又深觉自己没有反驳的资​​格。只是心不在焉的想着,大叔会否发现我背包挂着一条手工编织的布带,上面以巴勒斯坦国旗的主色红、绿、黑、白编上“Palestine”的字眼,那是之前我在巴勒斯坦拜访一个家庭时,一名妇女送我留念的纪念品。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和平问题,是当今最难解的国际纠纷之一。多年来的和平谈判、联合国最终确认巴勒斯坦的国家身份等等,相对于在炮火未曾止息下生活的当地平民,显得格外无力。如何理解和想像在以色列生活的人,不管是犹太人、阿拉伯人,还是外来移民,他们是如何认知与回应生活里无孔不入的冲突?我们除了从电视新闻里,看到血肉模糊的画面以外,这里的人,他们的生命故事到底是如何的?

以巴人的生活选择

出生与成长在孟加拉的利皮卡佩拉汉(Lipika Pelham),在英国读书时恋上以色列犹太裔的里欧,婚后,她随丈夫定居耶路撒冷,并育有一对子女。因记者的身份,她曾长期在中东国家游走采访,但来到耶路撒冷,却仍然难以适应于当地人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每个生活的微小选择都隐含着政治与宗教的取态。

在她准备分娩时,她要选择在巴勒斯坦领域的伯利恒,还是由她在耶路撒冷熟悉的犹太医生接生?丈夫里欧虽是以色列犹太人,但他也在中东和平问题的智囊工作,对巴勒斯坦人处境充满同情。但他得知利皮卡打算选择犹太医生分娩,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你怎么可以妥协政治立场,你不觉得你这样做是在支持以色列的占领?”

利皮卡的孩子在耶路撒冷长大,也孕育出不同的“政治立场”。哥哥抗拒学习以色列的官方语言希伯来文,也不接受自己信奉犹太教,他厌恶在他生活周遭里遇到对阿拉伯人的歧视。不愿意学习他父亲的母语,是他对于以色列霸权的抵抗。妹妹在城里唯一一家兼容犹太与阿拉伯人的幼儿园读书,因其混血身份,被编排到犹太班,妹妹高速的吸收知识,能说出标准的希伯来语,甚至说出“以色列人比阿拉伯人强”的话。

移民者独有的视角

政治就是生活日常,两者无法割裂。紧张的局势也影响着利皮卡与里欧的亲密关系,利皮卡在《耶路撒冷的移居者》一书中记下这些生活的片段,她以移民者的独有身份和视觉,记下她在这片土壤的探索与挣扎,让我们抛开单一的视觉,哪怕是简单的人道主义,重新理解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哀愁。

我们对于巴勒斯坦的理解,是片面的,正如其他的中东国家。这些中东伊斯兰国家,像覆盖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虽然我们不太认识,但也很容易将之归类为落后、保守。在恐怖主义组织伊斯兰国(IS)的出现后,更加深了世界对于伊斯兰的偏见与恐惧。

但是,除了简化的把伊斯兰等同恐怖主义,然后加以谴责以外,我们能否看到伊斯兰社会里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关注到伊斯兰社会里的边缘底层?日本作家石井光太以最禁忌的话题——“性”作为切入点,以人道精神而非猎奇的态度,走访巴基斯坦、约旦、伊朗、孟加拉、马来西亚等10个国家,从性边缘群体,来挖掘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

伊斯兰世界另类观察

到了每个陌生的地方,石井光太都提醒自己:“要与当地的人们一起生活、工作、吃一样的食物,从中摸索自己能做的事”。然后把自己的访谈与观察,写成《神遗弃的裸体:禁制的性,伊斯兰世界的另类观察报告》一书。

在诸多活生生的故事里,我尤其深刻的是一个伊朗库德族的故事。石井光太遇到一位待嫁的女子,她来自的库德族以女性人口居多,因为很多男子都在战争中被杀,村里大多的女子也在逃难时,踏中埋下的地雷而变成残疾,这位待嫁的女子也是没有左脚的。

准新郎已有两位太太,女子将成为第三任妻子。她和她的家人非常期待这场婚礼,石井光太却无法明白一夫多妻怎能幸福?女子解析:“如果不是他收留我,我早就死在沙漠。”在战乱地区,婚姻是保命是照顾是生存,不是外界想像的三妻四妾、齐人之福。 “那是伊斯兰的传统,男人要迎娶孤苦无依的女子,一辈子的守护她。”石井光太在书中坦承他原有的偏见,但也许像他一样保有谦卑,聆听这些底层的经验,才能理解边缘者的生存法则和处境的复杂性。

从历史回看当下问题

当然,我也会想,深入探讨社会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也是为了寻求改变。但是,环顾四周,不管是在马来西亚,还是其他国家的人们,都被深重的无力感所包围,像日本学者小熊英二在《如何改变社会:反抗运动的实践与创造》里所说的:“很多人想改变社会,却又不觉得社会真的可以改变,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不晓得到底应该做那些事才能改变社会。”

小熊英二以简单易懂的文字,从日本的历史发展、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层面切入,探讨不同时期社会的变迁,如何影响到社会运动的发展。从60年代战后日本到当今社会,外在层面要厘清错综复杂的国家历史与国际政治局势,内在则剖析运动不同派系之间的竞争与消磨。小熊先生的分析和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对于我们如何回看自身的社会运动,以致探索未来的方向,提供了一种有历史根据的参考座标。

“如何抗争与改变”才是全书的核心。小熊先生在书里做了一个有趣比喻:“期待好的负责人,不如围炉煮火锅”,以围炉代表去中心化、活力、快乐、自由的参与模式。这些建议不是个人的猜想,而是基于过去日本社会运动的道德主义如何导致运动者之间的分崩离析。

看透历史才不至绝望,回到根本,“要改变社会,首先你自己要先改变。要改变自己,你就要动起来。这听起来像是陈腔滥调,但时代已经改变,社会已处在分歧点上,这句话将会活出新的意义。”

刘嘉美推荐书单:

  1. 利皮卡佩拉汉(Lipika Pelham),《耶路撒冷的移居者》
  2. 石井光太,《神遗弃的裸体:禁制的性,伊斯兰世界的另类观察报告》
  3. 小熊英二,《如何改变社会:反抗运动的实践与创造》
  4. 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激情的政治:人人都能读懂的女性主义》
  5. 保罗弗雷勒(Paulo Freire),《被压迫者教育学》
  6.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共产党宣言》

【延伸阅读】

张锦忠/ 读书人的书单(一):我更靠近夜空灿烂的星光

刘镇东/ 读书人的书单(二):一位国会议员的养成

翁诗钻/ 读书人的书单(四):医疗体制与医者的反思


刘嘉美,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毕业后一直在工运圈子打滚。近几年经常进出马来西亚,第一句学会的马来文是 lawan tetap lawan,相信鸡蛋终会战胜高墙。

的其他作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