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aysiakini logo
story-image
mk-logo
专栏
马来西亚的选择“性”开放?<br>从《丹麦女孩》到《爱情海岸》
ADS

【大专论政】

《丹麦女孩》是一部讲述丹麦画家埃纳韦格纳(Einer Wegener)接受史上首个变性手术前后的心理挣扎,及其与妻子超越性别框架的爱情。这部电影在马来西亚遭 禁播 ,不少影迷倍感失望。

然《丹麦女孩》的热潮未过,另一个与“性”有关的课题,即中四国语读物《爱情海岸》被指含有 情色内容 ,也引起关注。非政府组织、教师以及家长纷纷要求撤换《爱情海岸》,并认为不适合16岁的中学生阅读。结果,政府最终依旧 沿用 《爱情海岸》,而未产生争议的《丹麦女孩》却悄悄被禁播。

禁播是对性的保守?

我将《丹麦女孩》在马来西亚被禁的消息告诉台湾朋友,他们马上联想至马来西亚的“保守”伊斯兰背景,其反对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群体(LGBT)的主张。这不禁让人想起宗教局 逮捕 跨性人、禁止男穿女装一事。我国政府对“性”的保守,很自然地容不下《丹麦女孩》中大量出现男穿女装的画面,似乎禁播是当然。

若按照我国对性仍然保守的逻辑,那为何让中学生产生性想象的《爱情海岸》却未遭禁呢?若真是因为“保守”国情而禁播《丹麦女孩》,那么《爱情海岸》似乎也没有沿用的理由。

若将《丹麦女孩》剧情与《爱情海岸》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禁与不禁的关键并非在于对“性”的保守或是开放。毕竟,教育部将《爱情海岸》的情色内容看做“有助于学生面对现实生活”,这样的想法是相当前卫的。

事实上,《丹麦女孩》中的跨性别、含有传播“非正常性观念”的剧情,才是被禁的关键。

禁播背后的政治寓意

由于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距离不远,许多网民将这两件事并谈,尝试比照《爱情海岸》的露骨内容,希望藉此为《丹麦女孩》平反。一部写有“精子进入身体”的小说可以成为教科书,但连性交画面都没有的《丹麦女孩》却遭查禁,这吊诡的现象,让人怀疑我国的政府对性的标准到底为何?

“性”作为敏感课题,部分人依旧认为在公开场合谈论性是很别扭的事。亦正因为它的敏感,只要一摊开来就成为焦点。在伊斯兰背景的马来西亚,“性”在伊斯兰教条中与道德连接,很容易唤起争议,无形中情绪也随着争议波动。无论是用作制造白色恐怖,还是情绪煽动,都是很好的政治武器,其中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安华肛交案。

安华被指控“鸡奸”而非“强奸”,可看出马哈迪利用伊斯兰与道德价值观对付对手,他的指控对拥有大量穆斯林支持的安华杀伤力极大。若马来西亚承认“非正常性关系”,如同将安华的罪名洗清一半。

因此,若播放不符合“正常性关系”的《丹麦女孩》,形同与政治国情背道而驰,这才是电影遭禁播的关键。而《爱情海岸》虽有露骨剧情,却符合“正常性关系”逻辑,因此富有“教育意义”。

伊斯兰与同性恋者

伊斯兰教是以经典为主的宗教(scriptural religions),一切皆以经典为据。在《先知圣训》中有提及,若同性之间发生性关系,主动与被动的都会被处决,亦强调男士不准进入别的男士的身体等等。对此,大部分的伊斯兰宗教司将同性视作触犯伊斯兰教义。但在《先知圣训》之前,《古兰经》并没有指出同性恋者将被处分。

虽然许多伊斯兰国家将同性恋视为非法,却也有如印尼、阿尔巴尼亚、土耳其等国中,同性恋并不违法。

《丹麦女孩》遭禁播,仅是马来西亚不认同LGBT群体的其中一个表现。而这不仅存在于执政者当中,连被称为“开明派”的在野党也指LGBT是 最大社会问题

性别课题与宗教政治

在日益开放的社会,发表如此言论就像承认自己是与时代脱节的笨鸟,实需要很大的勇气。然这样的“牺牲”仅为了捍卫所谓纯粹的宗教信仰,确实欠缺说服力。毕竟信仰经典本身是主观的,对宗教的虔诚也取决个体而非群体。然经典教义被包装成政治手段,那又另当别论了。

伊党、诚信党与巫统对LGBT的打击,真是对宗教的信仰,还是为了捍卫伊斯兰地位,或是为安华定下鸡奸罪,以争取选民支持?当LGBT课题与族群、宗教和政治手段牵扯缠绕,欲揭开自然需要很大的勇气。

《丹麦女孩》并不会是唯一一部以LGBT为题材的电影。但肯定的是,禁播的命运还会重复,毕竟没人会用石头砸自己的脚。就像那句老话:“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廖诗弦,拉曼大学中文系三年级。

的其他作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