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是我们的国土,为什么我们不能享受在黑夜里自由行走的惬意?为什么我们不能享有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独自行动的权利?
当然,女人独自上路,四处游走,在这个时代不是特殊事,而且会越来越普遍。坊间的旅游书籍,早已不乏女性作者。可她们仍然常常在著作中提及,因生理性别而遭受的差异对待,陈述自己的不安或担忧。
女人放开脚步,是为了看世界,并非为了征服世界,然而往前跨出一步,要克服多少心理障碍?
离乡却难逃男人秩序
从前的女性旅人看来更是艰辛困难了。芭芭拉.赫吉森(Barbara Hodgson)的《女人旅行三百年纪事》(No Place for A Lady),说的是欧洲女人于17至19世纪旅行世界各地的欢喜与哀愁。
英文原书名有多重含义:是讽刺,那个时代的欧洲(尤指英国)淑女主动或被迫远离家乡,到全然陌生之地旅行或探险,她们大多维持传统灌输的优雅举止,身穿衬裙,长裙曳地,成了被嘲弄的对象;是无奈,世界极大,却以男人的秩序存在着,女人最终发觉,自己没有容身之地。
“她们明白,自己的容身之地,绝非故乡。”这是芭芭拉.赫吉森的慨叹,也是编者为这部书下的一个感伤注脚。
女子运动的剧烈变化
身体跃动,不受拘束,现代女性运动员的一切动作,大概是身体自主的具体表现了。游鉴明编著的《近代中国女子的运动图像——1937年前的历史照片和漫画》,收集了大量图像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性自清末至1930年代,短短数十年间在运动场上的剧烈变化。
老照片里,清末民初的中国女子身穿高领长衫,配搭长裙或长裤,表演军事体操或舞蹈。中国女性的军事操,乃是作为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为了“保国强种”,建立在民族主义根基上的“尚武”体育。由此可见国族存亡远胜于个人健康。
在这之前,中国历代的传统女性运动纯属娱乐和表演,而且是只有少数女性从事的运动。及至1920年代,女性积极参与篮球及各种球类比赛,1930年代还有叠罗汉、由西方传入的田径竞赛等。她们改穿适合运动的短袖上衣和短裤,游泳选手也穿上泳装,体现出活泼、敏捷的健康美,也展现女性的运动才华。
女性失去孤身行走权利
郑至慧在《好事记:女人文化年历》里提及美国妇运分子法蓝西丝.魏勒(Frances E. Willard)于53岁学习驾驭脚踏车的故事。当时脚踏车才刚刚流行。1894年1月20日,魏勒经历一番苦练后,终于孤身单骑上路,并将这一天标记为脚踏车日。女人,也可以骑车行走四方。
行文至此,翻阅女人过往的行迹,念及本国女性在邻近街道上孤身行走,都得提防行劫的匪徒,这不愉快,恐怕如同行经。请还我,自由行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