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aysiakini logo
story-image
mk-logo
专栏
MH370对新闻工作者的另类启示
ADS

【时政】自由苹果

我最近在美国向新朋友自我介绍时,大家都不期然地想知道,我对马航MH370客机神秘失踪的看法。一些外国朋友礼貌地告诉我,马来西亚国阵政府处理此事的手法“有欠妥当”,我只能苦笑回应说,其实马来西亚人早已看惯国阵政府的处事态度,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这起突发危机,再次曝露国阵政府的资讯管理与传递,不仅缓慢,而且严重缺乏透明度,不愿意分享资讯与面对媒体质问。尽管首相纳吉曾在2009年4月宣称“政府知道一切的时代已结束”,但是当局依然经常摆出一副“我掌握资讯但你没资格知道”和“政府知道一切”的傲慢精英态度。

除了首场记者会,首相纳吉针对此事所召开的另外两场记者会都不接受记者发问;民航局总监更在一场国际论坛上 驱赶记者 ,隔天会晤中国乘客家属后也 拒绝向媒体透露会面详情

根据采访记者透露,官员经常发表相互矛盾的言论,而且在政府所召开的每日记者会上,只有幸运被新闻部官员点中的记者才能发问,而且只有一次的发问机会。很多时候部长和官员的回答并不清楚,记者却无法进一步追问。相对之下,澳洲政府所成立的 联合机构协调中心 (Joint Agency Coordination Centre)则每天通过网站发布搜寻范围地图,甚至提供记者会的文本记录以避免媒体报道失误。

政府封锁资讯与不友善

尽管许多人责怪媒体和网络在危机期间编造与传播不实谣言,但是国阵政府管理与发放资讯的态度,很难不让不熟悉国阵政府的海外媒体认为当局刻意隐瞒真相,这是导致谣言四起的关键原因之一。

在马来西亚,几乎所有政府掌握的资讯都是机密。令人匪夷所思的例子包括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的评分标准,没人知道A、B、C、D或不及格的分数是多少,换句话说,教育部可以随心所欲操控每年的成绩表现是否比上一年更好或坏。

就算由政府公布的一些有限资讯,其方式也对用户极度不友善。就拿最重要的财政预算案来说,所有让公众下载的预算案文件与数据表格都采用pdf格式,而非标准的数据文件格式如excel或csv。学者或媒体要使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必须转换文件格式或重新人工输入数据,耗时耗力。

国阵政府在数年前声称要落实透明化,设立了一个名为 Myprocument的网站 ,列出所有政府合约的招标记录,听起来实在不像国阵政府的作风,但如果你到网站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国阵还是国阵。因为你无法下载这些记录,除非是逐页copy and paste或编写一个程序来抓下900多页的记录,最糟糕的是每条记录都没显示日期,让你无法知道合约是在何年何月发出。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卫生部的主页,当你点击“ 最新骨痛热症情况 ”时,出现的竟然是一则则公布骨痛热症数据的新闻稿,当然又是pdf格式。若要追踪与比较不同时期的数据,就必须逐一下载所有新闻稿,再把每则新闻稿内的数据输入excel表格。

我后来发现大马遥控感应机构(Agensi Remote Sensing Malaysia)设立了一个记录骨痛热症数据的 网站 ,还制作了一张 地图 来标示骨痛热症爆发的热点(hotspot),但是地图上的资料并不可靠,因为在整个柔州只有一个热点,许多州属甚至完全没有热点。地图没说明所显示的是何时的资料,其设计和可用性(usability)更无法媲美网络上许多免费的地图绘制工具。简单来说,这么个做法还不如不做。

印菲早迈开透明化步伐

就在马来西亚政府固步自封的当儿,邻国早已向透明化跨出一大步。印尼和菲律宾政府已加入“ 开放政府伙伴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这个国际组织在2011年由数个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成立,旨在推动各国政府善用科技提升透明度,促进公民参与和加强肃贪。加入这个组织的政府必须签署一份开放政府宣言,通过公共咨询拟定一份国家行动蓝图,之后还得让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组织定期评估与汇报进展。

除了启动资讯自由法的立法程序,菲律宾政府也在这个计划底下设立了一个“ 菲律宾开放政府 ”网站,统一公布政府数据,包括财政预算案、政府部门表现、入学率、采购记录等等,并设计互动网站、挂件(widget)和图像(visualization)来展示这些数据,让公众更容易理解、使用并分享。菲律宾的交通与通讯部也举办编程马拉松(hackathon),邀请程序员为该部门公布的交通数据编写手机导航应用程序供公众免费使用。

在许多先进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开放数据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就拿纽约市来说,市政府设立的 开放数据网站 ,就公开了上千种公共数据供免费下载,包括每张交通传票的详细资料(细至车牌号码、颜色和车龄)、市内各街道的人潮统计、各地区的垃圾数量、每年最受欢迎的新生婴儿名字,甚至每只向市政府注册的狗只名字。不仅如此,网站让用户无须下载就可以直接把数据转化为更容易理解的图像。

数据整合发挥巨大效用

谈了那么多,你可能会问,数据为什么重要?数据如何影响你的生活?你可能也已听说过,许多国家的新闻工作者都在热烈讨论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

简单来说,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和可视化(visualization)后,可以呈现许多我们一般上无法察觉的趋势或现象,有助于鉴定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解决许多宏观问题。历史上一个著名例子就是伦敦在1845年爆发霍乱,当时人们并不晓得霍乱是由食水传染,直到一名伦敦医务官John Snow把染病死亡的人数标示在一张 地图上 ,并发现多数死亡案件都集中在人们取水的水泵附近,于是他关闭水泵,而染病人数也跟着大量下降。

随着电脑计算能力不断倍增,以及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不仅有能力计算与分析大量与复杂的数据,还能采用前所未有的互动(interactive)、移动(animated)与吸引人的方式来呈现数据,让一般人更容易了解与使用。英国《卫报》(Guardian)网站是数据新闻的先驱,该报曾综合与比较不同的 数据库 ,来鉴定2011年的英国骚乱是否与贫穷有关。方式并不难,就是将参与骚乱人士的住家地址,标示在一张显示各地贫穷水平的地图上。

全美最受欢迎的公共电台,即美国纽约公共广播(WNYC),在其 网站 采用类似方法来比较纽约市警方展开拦截搜身(stop and frisk)行动的地点,以及缴获非法枪支的地点,发现大多缴获非法枪支的地点并不在行动范围内。这项发现否决了警方声称带有种族歧视的拦截搜身行动可以有效减少非法枪支的说法,进而成为新任纽约市长白思豪(Bill de Blasio)废除这项行动的重要理据之一。

开放数据提升监督参与

数据新闻这股新趋势,已被全球新闻业公认为可以有效提高政府透明度、问责文化与良好施政的方式。开放数据也鼓励公民主动参与公共决策与事务,因为数据让民众监督施政,并协助政府寻找解决方案。掌握数据处理能力的学术界、私人公司与个人,可以利用开放数据来开发软件或应用程序来解决社会难题

开放数据还能推动新商机,印尼就有一家名为UrbanIndo的创业公司,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包括各地区的学校学术表现、公共设施、高速大道入口、房地产价格波动趋势和治安数据,结合谷歌地图(Google Map),让用户在买卖房产时一并考虑其他社会元素。

过去数年来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动开放政府概念的世界银行,已决定设立一个“ 开放数据基金 ”(Open Data Fund),计划投资在以数据为业务核心的东南亚与南美洲创业公司,目标是通过私人界推动政府公开更多资讯。

资讯自由法潜力待开发

确保数据开放与资讯透明的最重要工具就是资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这个法令赋权民众向政府索取所有不涉及国家安全的资料,若政府拒绝,民众有权要求法庭检讨政府的决定,并指示政府公布有关资料。

相对于国阵联邦政府依旧采用《1972年官方机密法令》来保护政府资讯,民联执政的雪兰莪与槟城分别在2011年和2012年通过资讯自由法。当时包括我在内的一些新闻工作者,都认为民联此举能推动健康的资讯开放竞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确是太乐观了。

我记不起两州的资讯自由法通过后,有什么重要资讯因此而被公布,也记不起有任何媒体或团体与个人向州政府索取重要资讯的案例,大家似乎并没有试用这项法令的潜在效应。

本地媒体向来都依靠“内幕消息”的捷径来揭发被隐藏的新闻,缺乏主动调查的精神,更没有收集、处理与呈现数据的文化、人才与资源,这是资讯自由法没有被好好利用的主因。另一个关键是州政府在立法后没有跟进,像菲律宾政府一样建立平台方便媒体与民众索取与使用资讯,反而将之视为一项政治宣传多过民主改革。

对于州政府来说,只要有政治意愿,要进一步推动资讯开放并不难,许多国际组织如“开放政府伙伴”或世界银行,都能提供执行与技术方面的协助,分享每个政府的最佳做法(best practices)。至于新闻从业员,网络上同样有许多由专业新闻组织开发的免费资源,供大家自学,包括由全球各大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联合编写,适合初学者的《 数据新闻手册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新闻学研究院所编写的各种 数码媒体免费网上教程 、全球调查报道网络收集的各种 数据新闻教程与资源 ,以及英国调查报道中心所编写的《 数据新闻与电脑辅助报道手册 》。

希望这篇文章能作为一个开端,让本地新闻工作者关注这项全球新闻同行热烈讨论与实验,但却被马来西亚新闻业完全忽略的趋势。

作者注:本文之前采用大马空军发现MH370偏离航线一事作为例子,并不符合事实,经读者指正后已更正。非常感谢有关读者,也向其他读者致歉。

郭史光庆,来自柔佛峇株巴辖的甘榜男孩,在《当今大马》从事新闻8年后,获得福布莱特(Fulbright)奖学金,目前在纽约大学新闻学院修读硕士文凭,主修新媒体与创新,同时努力吸收大苹果的人文、多元与自由养分。推特@kuangkeng,电邮[email protected]

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