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aysiakini logo
story-image
ADS

8月21日(星期日),REFSA智库邀请著名建筑师林坤新(Kun Lim)到设在民主行动党总部五楼的社会民主图书馆,以“为人而建设的城市”为题演讲。

演讲前,我对两件事情不太确定。第一,在星期天下午举办关于城市的讲座,到底会有多少人出席,实在没有把握;第二,林坤新是布城总概念的最初设计人,我对布城是抱持批判的看法,不确定林坤新是持怎样的态度。心里一加一等于二的推想是:会参与布城这个好大喜功的建设,其建筑理念大概不会进步到哪里吧?

2002年,我在澳洲国立大学上政治系时,上过一门很精彩的课“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Politics/政治心理学”。这个课的作业我写《布城与马哈迪的建筑狂热》,后来改写成《布特拉再也:解读马哈迪的权力地图》,收录在潘永强、魏月萍编《再见马哈迪》(吉隆坡:大将,2003年,页68-109);2013年再翻译成马来文“Putrajaya Milik Siapa?”

当年找遍所有公开资料,都找不到设计师的姓名,所以我的结论是,马哈迪其实就是设计师。

林坤新的讲座,带来了知识的惊喜。就连出席人数也出乎意料,这是社会民主图书馆成立以来最多人出席的活动。原来那么多人关心城市的讨论。知识的喜悦来自于:

第一,我终于找到了布城最初的设计者。原来林坤新于2003年以后,才在建筑师的圈子承认他是最初的设计者。他让听众看到布城最原初的构想中:boulevard(大道)并不是这么巨大笔直通向首相署大楼的权力展示,而所有的楼宇在最原处的构想中,都是谦卑的小楼。马哈迪的确如我所猜测,决定了许多建筑细节,布城在现实中是个首相集权制的象征。

第二,林坤新的演讲很坦白,愿意把他作为一名建筑师的经历中,与权力和金钱之间的搏斗和妥协,透过谦卑的口吻与听众分享。他对空间与权力的张力,都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第三,看法接近,尤其他对“水”在城市的作用的看法。他曾参与单轨火车的设计。单轨火车其实是吉隆坡水上城(KL Linear City)计划的一部分。在那个疯狂的1990年代,有商人向马哈迪建议从十五碑建一座沿着吧生河上到市中心一共12公里的大楼。后来1997年经济风暴,琼楼玉宇没了,剩下单轨火车。

1999年杪,我替刚中选为国会议员的郭素沁工作,最初其中一个案子就是涉及吉隆坡水上城的木屋搬迁问题。郭素沁也有出席这场讲座,我们回头看,吉隆坡水上城是个荒谬的时代产物。

然而,林坤新提出要透过“水”,把吉隆坡被扭曲的公路交通分割得太零碎的城市重新连接起来。这与我的想法很接近。马来西亚过于重视私人汽车,也过于重视陆路,对水路缺乏想像。我常半开玩笑说,槟城的铁轨其实就是槟岛与威省之间的海水。联邦政府对渡轮的控制,限制了槟城的城市渡轮客运的可能。柔佛与新加坡之间,只供载客的新式渡轮船运,也应该成为其中一种客运模式。

林坤新对像吉隆坡单轨火车等大型客运硬体建设的反思,也与我的看法也接近。他以目前居住的西雅图的交通与城市规划系统为例,提出多种交通工具(巴士、轻轨、电车、脚车道、渡轮)相互互补撑出一个完整的公共交通系统。他开玩笑说,如果只是建大型客运硬体建设,不如付每个人一笔钱搬离堵车区算了。

我笑说,我的方法更绝,如果我是交通部长,核心政策将建立在“付钱让人搭巴士”。马来西亚的城市,与香港和新加坡不一样,我们的城市并不集中。巴士最灵活,成本最低。要如何让大家都搭巴士,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承认“公共交通是公共财(public goods)”,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搭公共交通,路上就不会堵车,排碳量减少对环境也好。既然整个社会都有好处,政府从税收中拨款建设公共交通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如果把钱都投到大型的公共交通建设,成本太高。转换成以巴士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则政府可以省下大笔建设开销,可以“付钱给人搭巴士”。当然,付钱给乘客的方法很多种,我们现在逐渐熟悉的“免费巴士”是一种方式。还有一个好玩的办法:用幸运抽奖把礼物送给每个星期乘搭很多次的乘客。

林坤新也提到城市的贫富差距问题与治安问题,并认为一个贫富相对没有差距太大的城市,即大家都生活得相对富足舒适,将是个比较安全的城市。

林坤新说,建筑师的责任是让建筑物之间“对话”,从中找出一座城市表现自己的“语言”。这是一场美好的对话。

注: 刘镇东是民主行动党全国政治教育主任、居銮区国会议员。

的其他作品
查看评论